查看原文
其他

破釜沉舟!浙大这个学院如何打赢漂亮“翻身仗”?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5-25

巍巍青藏高原,有地科人求索的痕迹;深深城市地下空间,有地科人探寻的足迹。


发展是硬道理。学院要发展,唯有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要全面聚焦一流建设,加快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振聋发聩,也催促着地科人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1936年,竺可桢老校长创立史地学系,虽筚路蓝缕但凯歌不断,它一度崛起为国内地学研究的重镇;80多年后的今天,几经风雨的地球科学学院为实现弯道超车,在“上山入地”中寻求大发展。



对标一流 探求建设路径

        

2017年10月20日,地球科学学院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决定举全院之力发展“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两个重点研究领域。这条承载着学院学科建设使命的巨轮起航了。


“澳-中大地构造与地球资源联合研究中心(ACTER)”围绕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开展考察,图为航拍的阿尔金断裂


学院举办主题为“人居与浅地表地球物理”的第八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共同探讨地下空间的安全利用和人居环境的合理保护


去年8月以来,学院对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团队等具体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后,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体量小、学科多、方向分散,缺少标志性成果。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易解决,如何才能成功突围?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对标,是第一步。


对比国内外实力强劲的地学院系,他们发现,不论是加州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地质与行星科学系,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都存在体量小、学科多的问题,但是在学科排名中均名列前茅。由此,学院得出一个结论:理学不是拼体量的,排名的核心指标是科研成果的质量。



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些学院的优势研究领域都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征。以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的三个优势研究领域为例,月球和火星研究这一领域是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三个学科交叉而成,地震学领域存在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的交叉,而地质年代学的突出成果又是地球化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三个学科相互碰撞而成。无独有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着力打造的地球化学、地震学和中高层大气科学也持续迸发出由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巨大活力。


随后,在与学科带头人和年青教师座谈后,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凝练方向、加强交叉,通过重点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那么,应该优先发展哪个领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学院给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答案:涵盖地质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四个主要学科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和城市地下空间是最优解。其目标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领域在3到5年的时间里成为领跑,而城市地下空间领域则有望在3到5年创品牌、6到8年唱主角。


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座谈会,凝心聚力,助推发展


凝练方向 明确发展轨迹


“这个领域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发现普适科学规律为追求,以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基础支撑为服务目标。”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研究团队带头人,他已在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领域深耕20余年。此外,团队核心成员还包括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位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师生在环青藏地区开展野外科学考察


由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是探索中国中西部新生代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同时,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资源聚集区之一,其资源效应研究对油气晚期成藏机理和大型天然气田行程的控制作用、中亚干旱化和荒漠化的形成和演变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应重大科学问题,连接国家重大需求,再加上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这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让学院上下看到了希望


“浙江大学将是我为地球科学宝库添砖加瓦,探索更深层次自然规律的梦想平台。”2017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杨文采加盟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核心成员还有1位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1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和1位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2017年,杨文采院士加盟浙大地球科学学院


“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建设藏在地下的隐形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趋势之一。与“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一样,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发展前景清晰、学科交叉特色鲜明,还具有培植亮点成果的丰沃土壤。“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保护、适当开发、有效利用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它事关城镇化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同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息息相关。”杨文采介绍,这一领域的科学目标是在对南方丘陵地区地下空间的结构开展精确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复杂地质条件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示范流程。


破釜沉舟 促成弯道超车


今年8月,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名单公布,浙江大学共有28个项目入选,其中地球科学学院占了2个席位。而且这2个项目分别与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应。


学院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推进会, 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学院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认识层面攀高峰、入主流,一是政策层面保倾斜、促实现。”地科学院院长夏群科说。战略谋划和抢抓机遇是实现目标的强有力抓手。在明确两个重点研究领域后,学院围绕共同目标的实质性交叉融合,既统一思想促成全院共识,也出台激励机制加速目标实现。


在2017年10月20日公布两个重点研究领域后的2周内,学院相继举办了两个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并在2018年1月召开学科建设务虚会,提出要坚持凝练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大人才引育,加强实质性、长期性国际合作等内容。“与此同时,开展点对点谈心交流、面对面座谈指导,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激发活力,形成了各级组织引领带动、资深教授示范担当、青年学者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学院党委书记王苑说。


浙大地科学院与UIUC地球-社会-环境学院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


今年10月24日,只针对“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两个研究领域开放申请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出台。这是地球科学学院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交叉,提升整体科研水平的一大创新举措。学院原则上每年支持2-4项有创新潜力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研究期限为3年,资助额度为60万元人民币。办法规定,申请团队必须由两个及以上学科的人员组成。


NatureScience论文,按照学校奖励额度给予1:1配套;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及其它IF5-y>10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 8 万元……距2017年9月发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关于高质量论文折算的规定》不到2个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术论文奖励办法(试行)》出台。除了大幅度提高高水平论文奖励额度,并将之作为新一轮聘岗重要激励指标外,地球科学学院还陆续颁发具体文件,提高研究生培养标准,加大科研指数的权重。


老师指导学生在紫金港校区大气观测站收集数据


“学院下定决心保倾斜,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投入使用,不管是人才指标、常规师资指标还是研究生指标,都围绕这两个重点领域进行分配。”夏群科说。


如何弯道超车,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破釜沉舟的地球科学学院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学科建设的创新之路。


文字记者:马宇丹

图片来源:王磊丨周立超 | 部分图片由地球科学学院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胡凌欣

责任编辑:金云云



推荐阅读


1.保研绩点4.97!玩转编程、竞赛、拉丁舞,浙大女生实力诠释大学生活的无限可能!
2.想来浙大读博士?你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3.一个月两获省委书记点赞!这位浙大老师干了什么大事儿?

4.巨星陨落!含泪致敬“中国核司令”、浙大校友程开甲院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